銅鑼鄉剪影

照片-銅鑼火車站-[網摘]。

銅鑼2

照片-銅鑼古蹟重光醫院[劉肇芳醫師創立]-[網摘]。

銅鑼3

照片-銅鑼傳統陶瓷工業-[網摘]。

銅鑼3-1

照片-客家大院示範-[網摘]。

銅鑼4

照片-銅鑼三月雪-[網摘]。

銅鑼5  

照片-銅鑼九湖口杭菊-[網摘]。

 

 

 

 

『外婆的銅鑼灣』

 

  銅鑼灣是外婆的家鄉,它就是今天大家耳熟能詳的銅鑼鄉。此地位於後龍溪與大哪扒溪之間,一塊像似蚌殼型的小台地。乾隆年間稱做「銅鑼灣庄」,日據時代沿用此名,待至國民政府遷台施行地方自治,它就劃歸苗栗縣轄屬之銅鑼鄉。當地的歷史歷經遞嬗傳承,始終維持著客家淳樸的風貌。人文風俗一成不變,承先啟後與世無爭。年代久遠甘醇尋味,迄今人情味依然是深濃不化。

 

  這裏的地形左右皆為河流圍護,地形高亢田地少,故爾經濟作物不多。除了早年之張數與山產之外,最近才有杭菊害其他經濟作物之栽培。每年「九降風」吹起之時,風勢淩厲長驅直入。當地人對這種季風習以為常,天天依然過著「日出而作,日入而息」的莊稼生活。銅鑼鄉地理氣勢大致來說,還算是個山明水秀的好地方。至於人傑地靈方面嘛,亦曾出過幾個讀書名人罷了。

 

  「雙峰草堂」之吳子光,「東寧才子」丘逢甲,都是能詩能文之士林才俊。而丘逢甲此人,更是「台灣民主國」創建者之一。當地除輪人出名之外,開拓先賢如吳琳芳與吳陽興等諸人,其篳路褴褸之開闢精神,堪為鄉人學習之楷模。「關帝廟」與「媽祖廟」是地方信仰中心,每年神誕之日,外出遊子必然回鄉共享熱鬧。是日平靜之鄉道村圍,必然是人潮洶湧熱鬧滾滾。

 

  銅鑼台地耕地狹小,無論是農產或山產檯簿上豐饒。人而在居民辛勤耕作下,家家生活尚稱溫飽。外婆一家人口不少,僅靠一些三七五耕租地維持生活。每每捉寸見肘不是好過,因此才會有沙埔談之開發。就在一家人努力之下,開闢出三分多的沙田。未能增加米榖產量,一家人大小天天挑些壤土攪拌其中。如此一來土質獲得改善,沙田也可以種植稻穀啦。

 

  小學二年級我因父親工作之移動,暫時轉學借讀銅鑼國校。在這借讀期間裏,我像似一隻出籠鳥自由自在。父母鞭長莫及,日子過得逍遙毫無拘束。每天上學之外,放牛割草樣樣參加。在那裡因為表哥表弟善於抓魚,所以我也學得一手摸魚抓卸的好本是。自從背誦不出「九九乘法表」被罰之後,我學會了逃學的壞習慣。而逃學躲避的地方,就是外婆家附近的西邊河壩。

 

  一年後家中定居福基之後,逃學之荒唐鬧劇這才結束。外婆家的沙田耕作收入十分可觀,一家溫飽之外還有餘糧。然而浩景不常厄運過來,「八、七水災」沖破一家人之美夢。大夥辛勤努力的沙田,一陣空前浩大之泛洪將它摧毀淨盡。這次的災害雖然經過長期之復建,可是災害留下的心痛痕跡永難磨滅。工業區之開闢,原來是想留住日意外流的人口,可惜水源不足而少廠商進駐。

 

  銅鑼羅工業區之無用,改由三義工業區瓜代。一些返鄉回流之年輕人,隨季潤三義工缺謀生。木雕繁榮了鄰居,肥水承接三義木雕工業之餘緒,銅鑼一心後出現好幾家木雕工廠。但因自己無法接單,這些木雕工廠大多成為三義的附庸加工代工廠。至於九湖口之杭菊栽培,總算替銅鑼地區帶來生氣。其他原有之產業如樟腦香茅與木炭產業,皆因歸模小與時空之變遷無法恆久維持。

 

  早年經常隨母歸寧回鄉,亦曾在銅鑼落腳定居多年。自從外婆長輩相繼離去之後,家中夜發生一些事件,舉家北遷兄弟散居板橋樹林中和一帶。銅鑼只有在每年之掃墓,這才有時間重返斯土懷念從前。見面之時,各人暢談著自己的收入,炫燿自己的工作與財富。古早之親情無人提起,外婆的慈祥大家忘記了。如今外婆的銅鑼灣,只有留於心版常相憶罷了。 【完】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銅鑼剪影
    全站熱搜

    慕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4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