醬門-001..jpg

紅糟醬。

醬門-002.jpg

乾糟。

醬門-003.jpg

濕糟。

醬門-004.jpg

紅糟豬肉。

醬門-005.jpg

紅糟鴨。

醬門-006.jpg

客家桔子醬。

醬門-007.jpg

照片-客家雙醬-[網摘]。

 

 

 

          『醬門虎子小傳』

 

  中國料理聞名全球,色香味俱全是其招牌。調味之精準獨樹一幟,冷吃熱食有口皆碑。最讓人心醉的不在食材,而是那些酸、甜、苦、辣、以及香臭並濟的調味醬料。因是之故,行家眼中之中國料理,精華全在一「醬」罷了。「醬」是中華料理的菁華,它是烹飪高手擁有之秘密武器。湯頭味道好壞,全都需要它來舖張與提點。此外,它還是中華料理與中華飲食文化之主要靠山呢。

 

遠在沒有冰箱冰庫之年代裡,店家或尋常百姓家中的日常生活裏,吃不完的魚肉或蔬菜,塗上或泡入自己製作的醬料醬汁中,它就可保存一段時間。而這些經過醬料泡過或塗抹過的魚、肉、青蔬等等,發酵過後,不僅色澤鮮豔引人垂涎,而那多出來的醇郁馨香,更是令人百吃不厭。這些魚肉蔬菜,滋味甘甜順嘴之外,冷吃或熱食各具風味。

 

  吳雅石是個老芋仔,他自海軍陸戰隊士官長退役。他是老廣,客家話講的一流水,啵兒的棒!退伍定居山村之後,娶個客家小姐組成家庭。夫妻倆省吃儉用,只有一個目標,想要儘早擁有自己的房屋和土地。他們向文林伯租下五分耕地,夫妻倆日出而作日入而息,連生兩個虎子與一個姑娘,為這個家庭帶來不少的歡樂和溫暖。雅石嫂之節省有目共睹,她完全是個典型的客家媳婦。

 

在那無冰箱時代,每次過年吃不完之大魚大肉,她都會將它們浸泡入紅糟醬汁內,藉以增長其保存期限。而這種紅糟肉或紅糟魚,在山村非常稀罕,能獲他家餽贈者,莫不將之視如珍寶,捨不得馬上吃掉它。我與她家女兒同班,二人經常玩在一起。所以,她家的紅糟肉品與紅糟鰻魚,常能分享到它的美味。這種紅糟肉或紅糟鰻,冷吃熱吃都很美味。香甜甘醇之外,還附有一種難以解釋的滋味。

 

有吃又有帶,王媽媽還會偷塞給我一些紅糟魚肉,要我拿回家中給家人也嚐嚐鮮咧。客家人的醬料不多,紅糟醬與桔子醬算是代表。這些醬料都是經過長時間之淬煉,去蕪存菁,越醞越熟,風味獨特。每每掀開醬缸或罐蓋,一股難以形容之香氣立刻飄盪空間,越聞越香,越聞也就越是愛它。吳雅石的大兒子虎哥兒,中興農品加工系之高材生。在他母親潛移默化之下,對於醬料之研究投入甚深。

 

虎哥兒對醬料下過許多苦工夫,他的碩士論文,就是以醬料之發酵與熟成為主題。洋洋灑灑數萬言,一時轟動母校,而且還被選列為該校之論文典範。虎哥兒獨愛手工製造醬料,紅糟醬或桔子醬或豆瓣醬,他都非常重視其發酵與熟成之手做過程。他可為發酵之攪拌需要徹夜不眠,原材之要求絕不偷工減料。他常對我說:「手工製作之醬料,蘊含著人性之滋味。醬料之圓熟馨香,一般機器製品絕對無法做到的。」

 

  在虎哥兒的眼裏,機器製作出來的醬料,不但沒有人情味,而且一體成形,冷冰冰的令人見了難受。由於他們母子的執著,慢慢在醬門掙得一席之地。而虎哥兒也因他家醬料之出名,博得一個「醬門虎子」之雅號。這年我因胃疾返鄉養病,經常去他們家參觀製作醬料。深入了解之後,對他家製作的醬料獨愛有加。尤其他家的紅糟醬,我很認真的學習它的製作過程。

 

他告訴我說:「一斤糯米煮熟之後放涼,再對上二兩紅麴與一斤米酒。密封存放一星期後,它就變成為又香又甜的紅糟醬啦。」在行家嘴裏說來方法簡單,人人也都會做,但要做得讓大家口調上之接受並非容易。他諄諄告誡使用者說:「凡是患糖尿病之人切勿多食,以免引起不良反應。至於女性吃它,養顏美容維護健康,絕對有一定之效果。」不過,他又補上一句說:「我可沒法保證它可以美白喲!」 【完】

 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散文隨筆
    全站熱搜

    慕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