吃螃蟹1.jpg 

吃螃蟹1-1.jpg 

吃螃蟹2.jpg 

吃螃蟹3.jpg 

吃螃蟹4.jpg 

照片-吃螃蟹-[網摘]。



          『吃螃蟹筆記』

  且說,抓螃蟹樂趣無窮,可是吃螃蟹就各有千秋啦。有人講究原汁原味,有人卻喜歡味重辛辣,各說各好不一而足。不過,個人認為螃蟹的吃法只有兩種;一是「文吃」,一是「武吃」。所謂「文吃」,就是傳統的清蒸或水煮。這種吃法既可吃出牠的鮮甜,又可吃出牠的甘醇原味。古代文人雅士所說的「獨味」,指的就是這種吃法。

  吃蟹追求的是吃其原味,清蒸水煮出爐桌上一擺,大夥動手掰蟹吃蟹其樂融融。盡量避免摻和辛香辣椒重味。這些所謂的「邪味」,很容易攪亂了螃蟹原有的鮮腴甜美滋味。不過美酒算是例外,因為它可去蟹腥增加味覺,並將螃蟹的甘美烘托至極緻。想想一邊小酌佳釀,邊吮蟹黃,邊敲蟹殼取肉,再有幾盆怒放的菊花佐伴,其情其景何等飄逸啊!

  至於談到「武吃」,它是利用燒烤爆炒蟹塊,佐以重味辛香料調味壓制蟹腥。追究此等吃法之根源,乃係店家傾銷庫存陳貨的手法之一。因為蝦蟹很容易水解,短期間內銷售不了存貨,放置冷凍倉庫內,牠就會肉化變水產生異味。店家怕行家吃出其端倪,故爾加重辛辣去爆炒掩飾。內行人認為這是商家之小手作法,就算無蟹可食也不會去吃它。

  全世界螃蟹的產地分佈甚廣,凡有水流之處就有牠的蹤跡。從至冷的極地到最熱的赤道,種類形形色色大小不一。因此,各地的吃蟹方法各自有道。就以我的故鄉苗栗一地,隨便一掐就有數種吃法。而鹽酒泡蟹,就是傳統吃法之最。其實,鹽酒泡蟹與上海嗆蟹幾乎是異曲同工製作方法。但是二者之滋味各有千秋。我愛吃蟹吃其新鮮,吃其對季符時,因此對於鹽酒泡蟹很少接觸。

  古人講究持螯賞菊,花前對酌身心舒暢。然而,今人因為工商忙碌,席不暇暖,故爾早已失去了這份雅興。值此秋深螃蟹應時之際,紅男綠女成群結隊,呼朋引伴,呼嘯齊往蟹家穿限而去。他們興緻高昂的談論吃蟹種種,待那玉盤紅灩的螃蟹上桌,早就顧不得紳仕淑女的體面。人手一隻用力掀開蟹蓋,搜刮膏黃直往嘴裡送,吃完膏黃掰開蟹體,接著喀滋喀滋的吮嚼,叫人誤以為是走錯了地方。

  文人吃蟹講究斯文高雅,但見他們輕手細工拆去蟹螯、蟹腳、和螃蟹之臍蓋。然後順著臍口剝開蟹斗,再用筷尖挾膏黃送入口中。細嚼慢嚥,用心的去品其鮮香,最後才讓蟹肉蟹膏帶著香味,慢慢的滑下食道落入胃囊。更有雅士邊吃邊品頭論足一番,間或啜口小酒,舌轉咕嘟下喉,嘖嘖稱讚螃蟹肉香味美。逸興耑飛之際,還會來首小詩唱和,將吃蟹藝術發揮至巔峰極點!

  吃蟹場合之中,最讓人受不了的是那些所謂的吃家。他們吮吸蟹膏意猶未盡,硬將老酒倒進蟹斗內,攪拌之後倒入嘴裡送進腹中這才甘心。在其旁座同桌人,若是有個性講求衛生者,一定看不慣他們的吃法。若是饕客見怪不怪,反會認為此君吃法真有一套。您說,世間還有比這更鮮的事嗎?

  吃蟹之時還有一件令人費解之事,為何蟹腮不能吞吃下肚?通常蟹斗揭開之後,進入眼簾的是兩排整齊的海綿條狀物,那就是人們常說的蟹鰓。童年時期,大人時常會警告小孩不要吃蟹鰓。據說孩子吃了蟹鰓會肚子疼,要不就說吃了會耳聾。然而,時至今日仍然不明其因,在下僅知蟹鰓入口形同咀嚼海綿,即使大人不開口禁止,誰也不會想要吃它的。

  吃完蟹斗上的膏黃,並已去除蟹腮之後,蟹身中央出現一條凹溝。食者只需雙手輕掰,蟹體立即分成兩半。雅士吃相優雅,他們利用輕巧工具敲殼取肉慢慢品味。饕客吃法粗獷,嘩啦吮吸然後整體丟入口中,「喀滋喀滋」猛嚼一頓,一傢伙連殼帶屑,將它全部送進胃囊裡去。這種吃法粗狂裡帶點豪邁,但其吃相實在難登大雅之堂。

  從我懂事開始,我就喜愛下水捉蟹,同時我也喜歡吃蟹。文吃武吃我都不在乎,只要我能吃得順口,何須去管它吃法如何。我對那些斯文吃螃蟹的人尊敬,對於武吃之人,我也不會加以排斥。因為吃蟹是各人自己之享受,各取所好各吃所愛,他人之事干我何哉?嗚呼暢哉,螃蟹就請快快端上來吧! 【完】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散文隨筆
    全站熱搜

    慕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