茼蒿-01.jpg

照片-家茼蒿-[網摘]。

茼蒿-02.jpg

照片-山茼蒿-[網摘]。

茼蒿-03.jpg

茼蒿-05.jpg

茼蒿04.jpg

照片-茼蒿料理-[網摘]。

 

 

 

『茼蒿奇緣』

 

  眾所喜歡的火鍋菜「茼蒿」,它屬於菊科植物種植非常容易。如果讓它任性的一直成長,它可以生長超過人高。不過在台灣只吃它的嫩株,所以,沒有人見過人高之茼蒿。日本人給它一個很美的名字叫「春菊」,台灣卻給它一個「打某菜」的稱呼。這個稱呼之由來充滿故事性,且讓筆者將它說出來與大家分享。

 

  話說從前在台灣北部,有位傢俱工廠之工人。平時省吃儉用習以為常,家人更是節儉不可亂花。這一日下班經過果菜市場,見菜攤上一簍青菜便宜出售。他認為機會難得便將它買下。帶回家中交給妻子下廚烹煮,晚餐青菜上桌只有一小碗,讓他火冒三丈以為妻子偷嘴。他狠狠的教訓妻子一頓,並還要她以後莫要再犯。妻子善良無所辯白,只有忍痛默默度過一夜。

 

  翌日,那男人上工之後與大夥提及此事。友人問他買的是啥菜?他振振有詞高聲說是「茼蒿」,旁人聽了哈哈大笑。男人不解大家為何哈哈大笑,問及旁人無人給他答案。他悶悶不樂走回工廠,找上好友工頭評評理。工頭聽完經過之後,沉默好久才對男人說:「茼蒿經煮容易縮水,你誤會妻子偷吃,難怪別人會笑你嘛。」男人一聽十分後悔自己的孟浪,當晩回家尷尬的向妻子道歉。故事傳出之後,「打某菜」之名不逕而走,至今茼蒿是打某菜的故事仍舊廣為流傳著咧。

 

  七歲那年我初次下廚,鄰居送來一籃茼蒿未做任何交代人便離去。我覺得此菜氣味不錯,利用爐灶餘火將鍋內之水燒開,然後抓一把下鍋汆燙。顏色變成深率便將它撈入碗內,灑些鹽巴便將它夾吃試味。初次自煮自吃滋味不錯,於是再抓一把下鍋燙熟吃之。越吃越順嘴,不知不覺一籃茼蒿已經全部落入我肚。

 

晚上母親從外頭回來,她準備要煮茼蒿當晚餐之菜。但見她左右尋找遍尋不獲,遂開口問我可曾見過它?此時方知我已闖禍,但我還是坦承被我吃掉了。結果換來一頓海扁,痛得我齜牙咧嘴的眼淚猛飆。我的第一次下廚就出大糗,至今印象深刻難忘,而整件事之過程歷歷在目,猶如昨日剛發生之事呢。

 

茼蒿何時傳入台灣無從查考,來自何方更是無人知曉。由於它的屬性不耐炎熱,故其播種時間只在涼秋或冬季。它的萌芽速度稍慢,但出土之後的成長速度很快。其成熟上市時間,自今年十一月至來年三月之間。秋末冬初台灣多雨,所以它的成長速度極為迅速。而它的盛產期間正逢過年,因此,它就成為火鍋主要食材之一。或許因為如此,於是它又有個「「火鍋菜」」之稱號。

 

每年二、、三月間氣候溫暖,農家便趁此機會進行育種。他們選擇成長茁壯之植株,移植到菜園角落裏讓它繼續成長,直到它開花結秄再行採種。成熟之種秄曝曬乾燥之後,明年播種季節一到,它就成為新生代的茼蒿矣。因為茼蒿不耐久存,不堪重力擠壓,並且容易枯萎乃至腐爛,故爾必須趁其新鮮食之,如此才可吃出它的美味。茼蒿整株都可食用,嫩葉嫩芯不論炒煮滋味都好。

 

清炒搭以蒜頭爆香,汆燙或輕涮容易熟透。它的滋味馨香順口,甚受家庭主婦與火鍋饕客之喜愛。將它與嫩豆腐同煮炒,亦可成為一品佳餚,鄉下農家常用此法去料理它。江子翠農家每至秋末,農家在其園裏撒播茼蒿,年關時節家家戶戶忙著收割,並將它送到中央市場去批發拍賣,每年之收入相當可觀。儘管茼蒿之來源出處無從查考,但從許多文獻中找到的資料顯示:「中國人是全世界第一個吃茼蒿之民族」那是無庸置疑的資訊。 【完】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散文隨筆
    全站熱搜

    慕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3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