照片-石圍牆紅棗剪影-[天佑作品]。
『紅棗與石圍牆』
苗栗縣公館鄉古名稱做「隘寮下」,因為當年爲守護拓墾地方之安全,廣設設隘竂於路口,用以防守外敵之入侵,長延下來遂有「隘寮下」之名稱。之後,日軍佔據寶島大量移民台灣。派駐苗栗縣之官員,分住在當日規劃下建築的公家長官館舍,所以才有「公館」之名詞出現。石圍牆是公館鄉屬下的一個小村莊,編屬村名稱做「石墻村」。
當年這裏是拓墾新地段,瀕臨後龍溪中段之河壩邊。由於防衛汶水、打鹿坑和出礦坑一帶的原住民出草殺人。村人遂自後龍溪床撿回卵石築牆以防衛,外人便將此地稱做石圍牆,久而久之就成為當地的地名了。當地人為了鞏固防地,村人就在石圍牆上,種植一種長滿銳刺名稱「鳥不棲」的植物。此外還廣植刺竹,藉其竹刺防衛原民闖入村莊騷擾。
民國24年關刀山大地震,石圍牆整村遭受嚴重之打擊。村民計有80餘人死於非命,土地震後裂縫長達數百公尺。除了受傷人數眾多之外,房屋倒塌幾乎佔有半數之多,全村之經濟損失更是難以估計。災後重建完工之時,鄉紳陳漢初先生撰文立碑,紀念這次震災中之亡靈。而這座賑災紀念碑,係由村人自行揪資建築,如今豎立於村中角落裏永為誌念。
石圍牆住民多數以農耕為主,當地之農地狹小,自福基延伸到七十分乃至中心埔(中平)一帶。早年皆以稻作為主,之後因為年輕人口外流,於是將原有之農田改做芋田者不在少數。紅棗引進在當地生根已近百年,自福建廣東交界處引進者,就是鄉中已故耆老陳北開先生,此公即是陳漢初先生之胞弟。陳北開先生係陳家老三,乃先父之表哥是也。
北開老伯年輕時期喜好外遊,趁著回廣東家鄉謁祖之時,將唐山老鄉之紅棗苗帶回家栽植。在其老厝之禾埕邊,原留有三株存活之老棗樹。穿地到處衍生新苗,隨將之分株摘種於屋前屋後。陳家老厝數度轉售,迨至老厝轉到家岳手中,紅棗已在石圍牆遍處見其蹤影矣。嗣後北開老伯家遷村尾,亦將紅棗成片移植過去。十數年內眾家之爭相分植,於是紅棗樹遍生於石圍牆與附近村落各個角落。
由於石圍牆土地係河床之堆積,土質富砂礫排水良好,故爾非常適合紅棗之成長。復因土質之特殊,紅棗在此結實纍纍且甜味甚佳。有趣的是許多外地人分株栽植,樹生茂盛就是不開花結果,或者花疏果小無甜味。專家研究方知土壤因素所致,所以,沿著溪畔幾個村莊栽植成果不錯,因此也同享紅棗帶來之利益。
民國77年在下回銅鑼鄉下養疴,老妻回石圍牆娘家省親之時,順手攜帶十餘株返回銅鑼栽種。萌牙之後枝葉茂盛,心喜這次的移植成功而興奮逾常。可惜花期屆臨僅見花開稀疏,待至結果之時,只有三幾顆疏落的掛在樹上罷了。更讓人不解的是,果實還未成熟便已落地腐爛了。有過這次之經驗,方知家岳所說:「紅棗不出石圍牆」之說不假。
近數年來,公館鄉農會大力鼓吹栽種紅棗。紅棗面積迅速拓廣開來,加以推銷技巧之引入,以及週邊產品之推出,紅棗已然成為公館鄉之特產。已故小舅邱錫昌,首開觀光果園之經營法。因其效果不錯,引來許多年輕後輩之投入。十年有成,就在每年的「紅棗競賽活動」之推促下,紅棗之栽植與促銷進入了一個新的紀元。如今原株老樹雖已枯死消失,但其後裔早已遍佈於公館鄉之腹地矣。 【完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