照片-鹹魚&料理-[網摘]。
『難忘煎鹹魚的往事』
「鹹魚滋味好!」,這是我們全家人之共識。當年ㄧ家十口都喜歡吃鹹魚,唯獨父親他老人家敬謝不敏。他說鹹魚的新鮮度有問題,加上包裝運送的反覆,途中很容易沾上病菌。冠冕堂皇之理由,由不得不讓我等暗笑在心內。其實真正原因是;當時家貧食指繁浩,每年之口糧不足甚多。倘若家中有鹹魚之出現,米飯將會更加快速的消耗。
因是之故,父親嘴裡常唸著:「煎鹹魚吃了(唸ㄌㄧㄠˋ)米」的口頭禪。說真格的,鹹魚香煎最是下飯。在那窮困的歲月裏,家中的小蘿蔔頭,一個比一個會吃,如此又有煎鹹魚之助威,胃口大開米飯之消耗量,至少是平時的加倍或更多。一般中道之家,偶一煎之過過乾癮還可以。若是在窮之家想煎鹹魚配飯,那可就沒那麼的容易之事啦。
我家的第一條鹹魚,出現在光復那年(民34)。因為,父親收容一位到家鄉避難的日本人。在他脫難之後,送給我家一肥皂木箱的鹹魚。這種鹹魚個體不大,每條約三指合併寬廿五、六公分之長。一層粗鹽一層魚,每層十條正好裝滿五十條。魚貨收到合家歡欣不已,當天母親拿出十條做公關,分給左鄰右舍大家同享。母親的敦親睦鄰技巧,使我家獲得許多友誼之來往。
記得有鹹魚的那段時光裏,每逢周末就煎兩條上桌。雖然每個人僅分得一小塊罷了,但已足夠搭配多碗白飯落肚矣。鹹魚要下鍋油煎之前,母親會先將鹹魚撢去粗鹽。然後泡入水中約卅分鐘,藉以減輕魚肉所含之鹹度。之後才取出刮去魚麟,放於通風處陰乾。到了煮碗飯時間,利用大灶之餘火煎鹹魚。煎鹹魚在我家是件盛事,當晚的晚飯鍋內必須多放些蕃薯塊或番薯籤。
這般做法是藉以增加份量,以便滿足大家的飯量需求。每次煎鹹魚我是當然助手,負責控制灶內之餘火保持溫度。魚塊下鍋就得讓它一次煎熟,否則半生不熟可就麻煩了。其實這項工作並非容易,但我每次都做得很好而獲得母親之讚賞。印象裡鍋油稍稍起煙,便將魚塊白放鍋內。母親的煎魚技術非長好,悠哉游哉就可將魚煎得兩面金黃。這手功夫我也學上手,當年在青木君家表演過,其夫人亞希子看了,頻頻搖頭自嘆不如!
「一家煎魚萬家香!」,在我家若有煎鹹魚,必然會順帶利用鍋餘炒飯。煎過鹹魚的鍋餘,帶滿著油香和魚香,放些青蔥爆香之後,倒入熱騰騰的蕃薯飯或白飯,快速翻炒米粒蕃薯各就其位,加些醬油變成醬色,一碗色香味俱佳的鹹魚炒飯就可上桌啦。每當煎鹹魚炒飯之時,弟妹們早已人手一碗,在灶旁等候母親分配。好不容易將飯炒好,母親接過空碗剷飯入碗,人手一碗端回座位,人兒尚未坐妥,已經嘻嘻哈哈的開動啦。父母怎吃剩餘之份,大都只有半碗之份量罷啦。
每次母親叫我挖飯入鍋炒,我都會儘量壓滿一大海碗的蕃薯飯。雖然飯多會沖淡魚味之鮮香,可是多放些醬油染色,待其收乾一樣香氣逼人。如果當天母雞下蛋,將蛋打散加入其中,自然又是增加一種新鮮的香味。么叔在日據時代,被日本人強徴軍伕送至海南島。由於他的機智努力巴結班長,結果留下一命回到台灣。他於光復後一個月返至高雄,輾轉半月之後才回到家鄉。
么叔沒預告的出現在家人面前,大家不禁相擁喜極而泣。此時他自行曩中拿出,半條大些的鹹鮭魚交給母親,他說這是下船之前班長送給他的。母親接過鹹魚立即下廚房料理,她大方的切成寬條下鍋煎,利用鍋餘炒了半鍋的白米飯。這是我家長久以來,第一次吃到的全白米炒飯。當天大家吃得笑臉呵呵吮指回味,一向最反對買鹹魚的父親,這會兒他也和大夥一樣,毫不客氣的大吃特吃一頓。如今父母么叔皆已作古,但當時之歡樂笑聲,如今依然在我耳畔縈繞盤旋,迴音裊裊不絕哩。 【完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