照片-古早磚瓦窯之煙囪-[網摘]。
『消失的老鎮古蹟』
從前因為好動好奇加上好玩,每次返回苗栗故居,我總喜歡搭乘普通列車,一路晃盪回到故鄉。省錢是大前提,另外原因則是家父在鐵路局服務,家眷搭乘普通列車是固有的享受。普通車從松山到苗栗,站站必須停車讓乘客上下車,一趟車程走過,足足三個多小時才抵達苗栗。由於站站停車的關係,沿途可以欣賞到許多不同的地方景觀。
不過說真的,我之所以喜歡搭乘普通列車,除省錢的理由外,最重要的誘因,還是那薄木片盒裝的便當。薄薄一層白飯搭配著半顆滷蛋,兩三片甜醃的黃蘿蔔,一塊五香豆腐乾和一些豆枝絲,大夥兒都吃得津津有味。火車經過山佳之後,沿途景色是一根根大小不同的煙囪,它們的形狀有方有圓,全都是用磚塊砌成的塔型外貌。特別是在鶯歌至桃園的台地上,矗立的數目多到無法數計。
每根煙囪冒出黑煙、白煙、青煙、濃煙、令人看得眼花撩亂應接不暇。我常異想天開,想把那些煙囪數出數目。然因火車快速經過,每次的結果都不相同。那年我考進桃園某電台,為了節目需要經常下鄉採訪。剛巧認識鶯歌一位張姓陶瓷業者,他對煙囪的砌造非常內行。我將自己節目特色向他介紹,並還請他幫忙提供資料。因為有了他的協助,這才讓我這個冷節目炒得火紅。
三年裡面,就是以鄉土節目稱霸金鐘。尤其以「煙囪探索」這個專題,獲得許多專家的認同。張師傅說:「疊砌煙囪說難不難,但要疊得高疊得堅固則不容易。特別在高度越高時,其傾斜度越須抓準,如此方可疊出『三分斜』的高度技巧。」他老人家邉吸煙邉敘述,眼神卻漂向昔日工作的場所。一會兒他又接著說:「『板尺』就是疊煙囪不可或缺的工具,沒有它就無法堆疊出像樣的煙囪筒體。」
他思考一下,將話鋒一轉說:「當年,我們砌疊老街那座煙囪之時,我們是一步步的堆疊上去。為了配合水泥的乾燥速度,一天只能砌疊五六尺就得停工。因此這座煙囪,足足耗時一個多月才砌疊完成。」張師傅敲掉煙斗裏的煙屎,再度點燃一斗菸絲,繼續又說:「煙囪底座,通常是利用兩塊半紅磚厚度堆疊上去。疊砌到中段,厚度就得改為一塊半厚度。迨至尾端末梢,它只剩下一塊紅磚的厚度而已。而這一路上來的準確度,完全是依賴著板尺不斷的修正。」
又說:「除了堆砌磚頭需要技巧外,大煙囪每疊高一公尺高度,就須加裝一個方框鐵架撐住四周。四個角落上要裝角鐵,藉以分散壓力與張力,這樣地震來了,就不會被它的震盪力搖垮。」鶯歌的陶瓷鼎盛時期,當地共有一百多座高大的煙囪。這些煙囪代表鶯歌的興盛與否?煙囪越多工商業越繁榮,相對民間的荷包也都飽飽的。然而,自60年代德國的瓦斯窯入侵後,大煙囪的需求逐被取代。
80年代我再度光臨鶯歌採訪,它們都已走進了歷史,只剩老街及偏僻地帶寥寥幾座罷了。待至90年代末季,鶯歌老街唯一的碩果僅存大煙囪,就在鎮公所的疏忽之下,突然決定將它清除,於是這座具有歷史性之古蹟,就這樣平白的消失了。繼此之後,常常有人到鶯歌訪古尋找古蹟,可是「鶯歌大煙囪」已成為歷史名詞。現今如果有人想與它見面,只好請她去翻閱檔案照片啦。 【2011-10-10修稿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