艾草1.jpg

艾草2.jpg

艾草3.jpg

艾草4-艾草粿.jpg

艾草5-蔡包.jpg

艾草6-年糕.jpg

艾草7-艾灸.jpg

照片-艾草語用途-[網摘]。

 

 

 

          『艾草的故事』

 

  每年的農曆三月三日,它就是閩南人所說的「三日節」。這天陳家阿嬤非常忙碌,她要做草粿祭神用。往常都是用鼠麴草當素材,可是今年鼠麴草歉收,中藥行或青草街都買不到。陳家阿嬤很煩惱,她的媳婦來于說了一句風涼話:「那就用其他祭品替待吧。」陳阿嬤向我母親吐苦水,足智多謀的母親教她說:「可以用艾草啊。」於是在母親協助之下,陳家祭桌上的供品都已齊全啦。

 

  艾草在台灣到處可見到,河岸山崖或者沙埔上,幾乎無處不有。它是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,將它納入手心輕揉之就會有一股香氣撲鼻而至。秋季一到處處該買滿著艾草的小白花,頭狀花序小而多,排成狹長總狀花叢。此時走近艾草花區,白茫茫一片弄浪。家鄉後龍溪沙埔上的艾草,有一種高挑被稱做大艾者,因為它含有濃烈的草箐氣味,所以被拿來當作驅蚊素材,同時它也是泡澡的好夥伴。

 

  端五節與菖蒲以及榕樹葉一起,綁掛於門首的就是大艾草。藉其濃烈的草菁氣息,可以達到驅蟲與避邪之用。另一種身矮葉子多得是小艾,因為它的菁味比較清淡,所以就被做為青草粿之素材。在中國大陸南方傳統食品之中,有一種糰子就是用艾草作為主要原料做成的粄食。它以清明前後鮮嫩的艾草,與磨好之米漿攪拌一起,可以做類似粢粑的草糰子,沾以花生白糖粉,滋味好吃得不得了。

 

  在中國北方,春天到來,人們會採摘初生的艾蒿葉與麵粉摻在一起做成食品。甜鹹兼宜,蒸煎亦無不可。而在廣東的東江流域,當地人在冬春之交,採摘鮮嫩之艾葉與艾芽當蔬菜食用。我們客家人最喜歡的做法,就是將老艾草曬乾存藏起來。遇到農閒或是有客來訪之時,殺隻閹雞掏空內臟之後,將一把乾艾草塞進雞肚子裡,加一些薑片或枸杞紅棗。放入蒸籠內蒸熟,就可以趁熱上桌款待客人矣。

 

  這種老艾草蒸雞,取出艾草之後可以剁盤請客。它也可用新鮮艾葉同蒸,其滋未與老艾草蒸基各異其趣。此外,它還可以用小沙袋裝好,煲雞湯,加入桂圓肉、枸杞、黨參等。艾草香氣溢滿屋內。事實上艾草與人關係就很密切,在周朝時代,它就已經是民間一種非常重要的維生植物。再說一般用於針灸術的「艾灸」,它就是用艾草磨碎後捏成尖錐形之艾草球。

 

  通常所謂之「針灸」,其實它可以分成兩個部份。「針」就是拿針刺穴道,而「灸」就是拿艾草點燃之後去燻、燙穴道。人體之穴道一旦受熱,透過針體之導熱作用,將其熱力刺激穴道,可以促進血氣循環,使得病體早日痊癒。至於為何使用艾草當做熱力引導之「灸」?各派理論各有說法。但並不是任何紙或草點燃了都能做為「灸」使用。而艾草可能就是以它的氣味取勝。

 

  老祖父在世之時,常說艾草有護肝利膽之作用。每年艾草旺盛時節,老人總是吩咐家人,多多曝曬些存放起來以備不時之需。無論是新鮮或曬乾之艾草,皆可以炮製「艾草茶」、可做「艾草湯」、「艾草粥」等食物。而這些飲料或食物對人體益處多多。曬乾艾草燃燒之煙可以驅除紋蟲,乾艾草與茉草綁在一起,這是民間傳統的避邪之聖物。而艾草香氣可以提神醒腦,但不可多聞以免成癮。

 

  老人家丹田氣弱,兒童容易受到風寒而腹痛,婦道人家月事疼痛,或將艾草磨粉放入鞋內,這樣可以防阻香港腳找上門來。至於裡用艾草做艾粄,他是老人家做喜歡的零嘴,更是孩子們最喜歡的點心。艾草粄(粿)是閩粵的特色食品。不論是清明節或端午節的供桌上,總是可以見到它的蹤跡。我家艾粄有菜包與粢粑,沾上花生粉或黃豆粉,滋味之美至今難忘哩。 【完】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散文隨筆
    全站熱搜

    慕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5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