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山茼蒿&料理

照片-山茼蒿-[網摘]。

山茼蒿&料理2

照片-山茼蒿手捲壽司-[網摘]。

山茼蒿&料理3

照片-清炒山茼蒿-[網摘]。

山茼蒿&料理4

照片-山茼蒿魚丸湯-[網摘]。

山茼蒿&料理5  

照片-涼拌山茼蒿-[網摘]。

 

 

 

 

『山茼蒿的邂逅』

 

  那年我和日本遣僑西野家挺熟,她家獨生女西野花子更是我要好的童伴。兩人年紀相差五歲,她大我小,可是我常偷偷的欺負她。雖然她不敢直接向我母親告狀,可是她總有一些辦法,讓我受到母親狠狠的揍打。我們相處僅僅一年半而已,但是那段短短的時日,卻是我童年回憶的重要部份。如今我的年紀已近耄耋,猶對那段時日回味不已。每每想起往事,不知不覺便會陷入回憶漩渦之中。

 

  這日正值春分節氣,我和花子二人受到西野太太之差遣,漫步閒逛般的來到小山坪。此行之目的是要摘些翠嫩的山茼蒿,回家做些應景的料理。此時斜坡附近的山茼蒿,正是生長得茂盛遍地,翠綠濃濃競相飆筍。遠遠望過去,好像在斜坡舖上一層綠色的地毯。據說這時候吃山茼蒿,可以健胃整腸維護健康。因此,西野太太希望我們能都摘些,她準備做些草粿和料理與大家一起分享。

 

  我和花子是死黨,反正閒著沒事陪她到郊外走走,善盡一下友誼的體貼。是日花子手挽著竹籃,籃子內放一包仙貝,花子的母親說,我們嘴饞之時可以解饞。仙貝是米粿火烤而成之小點心,雙面烤得焦黃塗上醬油,入嘴硬咬咀嚼辛苦,所以,我對他從未有過好感。我們走至山坪的斜坡附近,多日未見的山茼蒿蒼翠耀眼。於是兩人彎腰,開始比賽看看誰採得比較多?

 

  經過一陣春雨滋潤的山茼蒿,此刻翠綠飆筍鮮嫩茂盛。我們花費不到半個小時,已經採摘滿滿一大籃。兩人高興的提著新鮮的山茼蒿回家,路過小溪正好水退,我們下水捉獲許多蝦子和螃蟹。我們高興的沿路歡唱著兒歌回家,回到家花子的家裏,她的母親還給我們各一杯熱牛奶和多塊牛奶餅乾。我們興奮的邊吃餅乾喝著牛奶,嘴裏還不停的談論著,剛才我們在小溪中捉魚的情景。

 

  山茼蒿在山村極為平常的野菜,每年菜荒時期它是村民餐桌上的要角。通常吃法很簡單,開水汆燙後拋以蒜瓣細鹽,入口爽脆還帶著一股清香。猛火快炒澆點米酒,馨香可口百吃不厭。有些村人將它抓鹽去澀,涼拌以冬粉或粉條,那也是一道可口的小菜。家母喜歡用它煮蛋花湯,小姑嫌它不對味而不敢吃。若是有錢人家的吃法,則是摘其嫩心嫩梗炒肉絲,聽說它的滋味不是普通的好吃咧。

 

  我與花子吃完點心,西野夫人留我在她家吃午餐。機會難得,我當然不會輕易的將他錯過。是日之午餐是用我們採摘回來的山茼蒿,用粳米熬煮成一大鍋的蛋花粥。配上夫人親手用米糠醃漬的茄子和小黃瓜,鮮脆爽口非常好吃,害得我差點把肚皮撐破啦。餐後又有香蕉幫助消化,讓我又是狠狠的吃它兩根。貪吃的結果很快就得到報應,腹肚撐痛讓我坐立不安,幸好夫人拿出胃散給我吃下,這才解除我的腹痛之苦。

 

  告辭回家之時,西野夫人送我一大把山茼蒿。帶回家裏母親用它與蝦皮同炒,滋味與普通的茼蒿相同。當晚母親的炒山茼蒿上桌,堂弟妹們還以為是一般的炒茼蒿呢。半年後花子她家搭船回日本,直到1990年我出差去新加坡,我們幸運的在漳宜機場重逢。她要去瑞士參觀農業社區改革示範,我則是在東南亞巡迴開發客戶。之後我們又在東京碰面,兩人皆已子孫滿堂耄耋老矣! 【完】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山茼蒿的邂逅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慕松 的頭像
    慕松

    北北草堂

    慕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8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