祖傳秘方  

照片-去百病祖傳秘方-[網摘]。

 

 

 

 

『祖傳秘方之逸事拾遺』

 

  中國人對「中藥」之推崇,信任之深,實非三言兩語可予道盡。即便是今日「西藥」遍佈,只要有中國人的地方,中藥依舊興盛不衰。套句俗話說:「中醫注重病體內調,中藥主張緩和漸進。」但是西醫西藥所講究的是:「速戰速決,藥到病除。」這就是中西醫藥之治標與治本的區分所在,一內一外各行其是。然而,因為人性使然,有些人偏好故步自封,有些人誰也看不起誰的心態。造成西醫西藥與中醫中藥,始終無法融合之主要原因。

 

「祖傳秘方」,則是中西醫藥的頭號敵人。不管中藥西藥都會有人擁秘自重,尤其中藥方面更多祖傳秘方在招搖。這種祖傳秘方沒有臨床根據,加上年代久遠,療效如何根本就是自說自話。可是在鄉下偏遠地區,它卻被認為是救命之良方咧。談起「祖傳秘方」,在我們家鄉隨便一抓就有一籮筐的故事。早年山村地處偏僻,交通不發達,人口又不多。方圓百里之內,見不到半家醫院或藥房。村人生病,唯一依靠就是家家自我相傳之「祖傳秘方」。

 

他們按照秘方枝記載,到野外找回藥草熬汁喝下治療疾病。有時候「瞎貓碰上死耗子」,疾病湊巧給弄好了,這個秘方便被奉為救命仙方。若是無法治癒,則怪東怪西,怪那些草藥變質非原本之物,要不就是怪藥草摘錯,從未有人說自己的「祖傳秘方」無效。直到病人之病情嚴重,他們才會將病人送到醫院求診。因為遲延送醫而喪命者,在山村時有所聞。儘管如此,家家仍擁祕不宣,平常絶不將其秘方輕易的公開。

 

某年,一位外來之郎中來到山村。他希望能在山村搜羅各家祖傳秘方,加以整理與驗證療效。他還準備將羅致的祖傳秘方,仿效李時珍編輯「本草綱目」,加以篩選精華編成醫書。使這些民間之藥草偏方,能夠永傳後世萬古流芳。郎中的意向弘遠,主意不錯,可是村人吝惜自家之祖傳秘方,並無一人願意提供。嗣後,那位郎中不知從何處得知,家祖父對藥草偏方頗有研究。於是備禮見我祖父,並向他請教如何讓村人願意提供其藥方子?

 

其實,家祖父一向沉溺餘書本,外面之是完全不聞不問,故對郎中之問懶於作答。但那郎中頗有耐性,一次不成再接再厲!老祖父不堪其糾纏,最後胡亂說的主意權充答案。老祖父信口開河的對郎中說:「這裡的村人家家貧窮,所謂人窮志短,不妨出錢收購或許有效。」老人家之戲言,郎中立即遵照去做。豈知歪打正著,當他貼出以價收購秘方之廣告紙之後,頓時提供秘方者絡繹不絕,紛紛前來讓購他們家的祖傳秘方。

 

有錢能使鬼推磨,郎中花了小錢卻輕易的達到了目的。印象裏好像每張普通之偏方卅元,疑難雜症之偏方則價碼另議。雖然郎中所出之價只是盞盞小數,但提供者卻是爭先恐後。不數日,山村所有偏方幾被收羅殆盡,就連鄰近村莊擁有祖傳偏方,遠道而來提供者亦不在少數。郎中將這批徵集得來之山村祖傳秘方,剋日進行其篩選工作。而他的篩選與編輯工作,就在山村某大戶之別墅裏進行。耗時三年終於編輯完成,某大戶決定出資協助出版,以作為善書廣為流傳。

 

不過,取書者必須酌收工本費。郎中期期以為不可,他認為:「既然稱之為善書,那就就該免費贈送才對。」二人之間未能取得共識,此一計畫遂胎死腹中。出書計畫拖延多年之後,負責「祖傳秘方」編輯之郎中,與想出資協助之大戶相繼辭世。這段傳為美談之空前合作,頓然變成明日黃花化為塵泥。而當時編輯完成的原稿,隨著時間之流逝下落不明。如今回想起來甚覺可惜,如果當時能夠意見一致,積極將它印刷成書,其功德將無可限量也。這種結果人人嗟嘆,然而造化弄人徒呼奈何! 【完】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祖傳秘方之逸事拾遺
    全站熱搜

    慕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7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