地瓜000-地瓜.jpg

地瓜001-白肉.jpg

地瓜002-紅肉.jpg

地瓜003-地瓜飯.jpg

地瓜004-地瓜稀飯.jpg

地瓜005-地瓜湯.jpg

照片-地瓜的種種-[網摘]。

 

 

 

          『地瓜的種種』

 

  「地瓜」是後來才有的稱呼,早期大家都稱它為「甘藷」或「蕃薯」。地瓜在台灣很早就落地生根,早期被視為豬吃的食物而未受到重視。我是三年級A段班的老人家,對地瓜的接觸有過很長時間,故爾對它也有相當程度之認識。光復之後,台灣社會智旭十分紊亂,民生凋敝物資缺乏,家家戶戶都把地瓜當成救命恩物。蕃薯葉、地瓜籤,以及種種地瓜食物都成為救命之寶。

 

  當時的白米是昂貴的主食,只有富裕家庭才吃白米飯。中下之窮家煮飯的時候,大多是以白米摻番薯籤或蕃薯塊煮成稀飯渡日。環境較好的人家,白米多地瓜少;多數家庭則是地瓜多白米少。用餐時之飯碗裡,白米飯粒稀稀疏疏,地瓜籤或地瓜快則是密密麻麻。配上蘿蔔乾或鹹菜梗,一餐飯就這樣的打發了。如果是煮稀飯,飯熟須先撈一碗公乾飯,留給家中的長老食用。

 

  然後在飯湯內加入大量的地瓜,這便是家人的正餐主食。普通家庭之蕃薯稀尚可充飢,窮苦家庭之稀飯如湯水,吹過去一陣波浪,吸過來則是一條深溝,米粒難得一見。這種狀況一直維持到40年代,一連串的土地改革與作物更新,增加單位面積的稻穀收成提高之後,這種困境才逐漸改善。50年代台灣經濟開始起飛,「白灣經濟奇蹟」成為世界楷模,社會狀況也大大的提升起來。

 

  有錢會作怪,台灣人的心態表露無遺。逐漸平穩走向的社會時局,在一群新政治人物鼓動下,大夥披上民主政治外衣,極力否定前人辛勞建樹,將萬民當作政治白老鼠,積極的推銷其空幻之政治主張。得權之後的跋扈,又讓五、六十年之平穩社會,逐漸走回從前窮困之境地。前後比較起來,只有令人痛心疾首罷了。閒化少扯言歸正傳,事實既已成型,大家只能勇敢的去面對它囉。 
 

  地瓜是澱粉類食物,多吃還是會讓人胖的。因為它含有豐富的纖維質,早上吃它可以幫助排便順暢。但是一過中午吃它,卻是容易引起脹氣,對於消化作用反而成笑不張。基於營養均衡之必要,兼顧營養就須謹慎食用。吃地瓜排氣放屁是正常的現象,因為它偏鹼性且富含纖維質,可以刺激腸胃之蠕動,中和體內酸性物質,因此對於大腸保健助益極大。

 

  儘管我等對地瓜敬謝不敏,但是對於爌番薯活動卻此不疲。早年娛樂缺乏時代裡,爌蕃薯是難得之活動節目。只要聽到何時舉行活動,我們經常樂得碗尚無法安睡,小小心靈之中莫不期待著活動早日來臨。有人喜歡吃烤地瓜,有人喜歡加入米飯一同蒸煮。原則上不同的烹調方式,對於營養價值影響不大。蒸煮地瓜很容易,但是利用電鍋煮飯時同時同時煮熟地瓜,只是此法之香氣比較差罷了。

 

  地瓜的吃法很多種變化,除了蒸煮燒烤之外,也可酥炸做成地瓜球、或做地瓜沙拉、地瓜蛋捲。亦可利用巧手做出造型地瓜地瓜包子或饅頭。蜜糖地瓜、或者裹上麵粉漿外衣入炸、或搓成地瓜湯圓、或當作粉蒸肉之墊底,或做八卦地瓜餅、焗烤地瓜、等等。地瓜料理千變萬化,新生代廚師創意多,啥麼花樣都可變出來。聽說中南部某次烹飪大賽中,還有人做出百多道的地瓜全席呢。

 

   烤地瓜熱騰騰香噴噴,尤其是用炭火烤出來的地瓜,皮酥肉軟入口即化,無論它的滋味或口感大家都能接受。烤爐或烤箱之燒烤十分方便,只是它烤出來之地瓜,缺少探烤之香氣。然而受限於設備和時間,恐怕不是一般家庭能夠用到。如果使用家庭勢之烤箱,它也只能「烤熟」地瓜而已。不過它雖然少了炭烤的風味,但是甜味還是可以被濃縮存在。家用烤箱之烤法,目前還蠻流行呢。 【完】 

 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散文隨筆
    全站熱搜

    慕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4) 人氣()